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标准 > 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

DB5201/T 155-2025 喀斯特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1.57 M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喀斯特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程》(DB5201/T 155-2025)是贵阳市针对喀斯特地区小微湿地生态系统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退化湿地的修复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是标准的核心内容总结:


1. 适用范围

  • 适用于面积≤8 hm²的喀斯特区域小微湿地(泉域、湖沼、溪沟、山塘等)的生态修复。

2. 基本原则

  • 自然性​:优先利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
  • 协调性​:修复需与喀斯特地貌、周边景观协调。
  • 完整性​:恢复湿地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 多样性​:兼顾地貌、生境、物种及景观多样性。

3. 修复流程

  1. 现状调查与评估

    • 调查内容​:涵盖湿地属性、基底、水文、生物多样性等(附录B详细列出调查项)。
    • 退化评估​:依据GB/T 42532评估退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及胁迫因子。
  2. 目标与方法

    • 目标​:消除退化干扰、修复土壤/水文、恢复生物群落及生态功能。
    • 方法​:
      • 轻度退化:自然恢复为主。
      • 中度退化:自然恢复+人工辅助(如植被补植)。
      • 重度退化:需系统性人工修复。
  3. 修复设计

    • 地形设计​:通过构建湿地网络(附录C图C.1)、多样化湿地类型(图C.2)、优化形态(图C.3)和结构(图C.4),恢复水文连通性与生境复杂性。
    • 植物配置​:以乡土物种为主(附录D列举80+种植物),模拟自然群落结构(图C.5),避免入侵物种。
  4. 修复措施

    • 土壤修复​:物理清淤、生物净化、生态工程(卵石/砂石基底改造)等。
    • 水环境修复​:
      • 水源保障:引水(沟渠联通)、蓄水(扩挖水面)、排水(利用自然落差)。
      • 水质提升:拦截外源污染(前置人工湿地)、内源治理(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目标水质达GB 3838 IV类。
    • 生境修复​:营造多样化栖息地(水深梯度、植被覆盖)、重引入目标物种,按LY/T 3353实施。
  5. 管理维护

    • 定期巡查区域、水系、植被,清理入侵物种,收割富营养化植物。
    • 雨季加强水土流失防护。
  6. 监测评估

    • 监测指标​:面积、生物多样性、水文/水质(按GB/T 27648)。
    • 评估方法​:定量(如物种丰富度)与定性结合,重点评估生态功能恢复效果。

4. 技术亮点

  • 小微湿地网络构建​:通过沟渠连通分散湿地,形成水文-生态联通的网络体系(附录C)。
  • 生境异质性设计​:利用喀斯特地貌特征,营造深水/浅水区、蜿蜒岸线、多孔隙基底,提升生物栖息地质量。
  • 乡土植物应用​:附录D推荐金钱蒲、灯芯草、睡莲等80余种适生植物,强调群落配置的生态功能(净化水质、固坡)。
  • 水动力恢复​:结合自然落差设计排水路径,恢复水文循环。

5. 附录支撑

  • 附录A​:修复流程图,明晰各阶段逻辑关系。
  • 附录B​:详细调查清单(如污染源、濒危物种)。
  • 附录C​:技术模式图(网络/形态/结构设计)。
  • 附录D​:植物名录(分湿生乔木、挺水/沉水植物等7类)。

6. 实施意义

  • 为喀斯特脆弱区小微湿地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生态功能恢复(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雨洪调蓄)。
  • 推动贵阳市湿地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契合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

该标准通过系统性技术规范,为喀斯特小微湿地修复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全面指导。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