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区划发展报告 1978-2018
资料介绍
中国生态环境区划发展报告 1978-2018
作者:许开鹏,王金南,王夏晖,王晶晶 等 著
出版时间:2019
内容简介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功能差异悬殊,决定了我国必须依据生态环境分区实行分区管理、分类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我国提出了新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构想,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与新的空间规划体系的协调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上工作日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重要的一环。实践表明,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应以划定空间管控分区为基础,以制定分区管制要求为核心,以实施差异化政策制度为目的。开展生态环境区划研究,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体系,实行差别化的管理政策,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效衔接空间规划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从我国生态环境区划发展历程、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分区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共包括5个章节。其中,发展历程章节根据我国发展历史阶段,将生态环境分区探索和实践总结归纳为“环境质量分类时期”“污染治理分区时期”“突出生态优先时期”“宏观综合决策与要素精细化管理并重时期”“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时期”。理论基础章节结合国内外研究和实践,从地域分异、地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现代地域功能、生态环境功能、自然资源产权与生态环境产权等提出了应用理论。主要技术进展章节系统总结了水、大气、土壤以及生态功能区划等要素区划技术,以环境功能区划为主的生态环境功能评价技术,以“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空间评价技术,以大气、水为主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以技术规范编制、系统平台开发等为主的空间管理技术应用。分区政策进展章节从水、大气、土壤以及自然生态管理领域梳理了政策管理措施和框架。发展趋势与建议章节基于我国生态环境本底特点、生态环境部门职能转变、国家规划体系和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制定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完善生态环境规划区划体系以及加强与国土规划体系的衔接融合等对策建议。
本报告以文献综述和资料整理总结为主,力图反映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领域已有工作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相关内容可供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参考。
目录
1 发展历程
1.1 以环境质量分类为主的阶段(“七五”“八五”时期)
1.2 以污染治理分区为主的阶段(“九五”时期)
1.3 突出生态优先的阶段(“十五”时期)
1.4 宏观综合决策与要素精细化管理并重阶段(“十一五”'十二五“时期)
1.5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阶段(”十三五“时期)
2 理论基础
2.1 地域分异规律
2.2 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理论
2.3 现代地域功能理论
2.4 生态环境功能理论
2.5 自然资源产权与生态环境产权理论
3 主要技术进展
3.1 生态环境要素区划技术
3.2 生态环境功能评价技术
3.3 生态环境空间评价技术
3.4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
3.5 空间管理技术应用
4 分区政策进展
4.1 水环境管理领域
4.2 大气环境管理领域
4.3 土壤环境管理领域
4.4 自然生态管理领域
5 发展趋势与建议
作者:许开鹏,王金南,王夏晖,王晶晶 等 著
出版时间:2019
内容简介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功能差异悬殊,决定了我国必须依据生态环境分区实行分区管理、分类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我国提出了新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构想,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与新的空间规划体系的协调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上工作日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重要的一环。实践表明,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应以划定空间管控分区为基础,以制定分区管制要求为核心,以实施差异化政策制度为目的。开展生态环境区划研究,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体系,实行差别化的管理政策,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效衔接空间规划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从我国生态环境区划发展历程、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分区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共包括5个章节。其中,发展历程章节根据我国发展历史阶段,将生态环境分区探索和实践总结归纳为“环境质量分类时期”“污染治理分区时期”“突出生态优先时期”“宏观综合决策与要素精细化管理并重时期”“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时期”。理论基础章节结合国内外研究和实践,从地域分异、地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现代地域功能、生态环境功能、自然资源产权与生态环境产权等提出了应用理论。主要技术进展章节系统总结了水、大气、土壤以及生态功能区划等要素区划技术,以环境功能区划为主的生态环境功能评价技术,以“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空间评价技术,以大气、水为主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以技术规范编制、系统平台开发等为主的空间管理技术应用。分区政策进展章节从水、大气、土壤以及自然生态管理领域梳理了政策管理措施和框架。发展趋势与建议章节基于我国生态环境本底特点、生态环境部门职能转变、国家规划体系和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制定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完善生态环境规划区划体系以及加强与国土规划体系的衔接融合等对策建议。
本报告以文献综述和资料整理总结为主,力图反映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领域已有工作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相关内容可供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参考。
目录
1 发展历程
1.1 以环境质量分类为主的阶段(“七五”“八五”时期)
1.2 以污染治理分区为主的阶段(“九五”时期)
1.3 突出生态优先的阶段(“十五”时期)
1.4 宏观综合决策与要素精细化管理并重阶段(“十一五”'十二五“时期)
1.5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阶段(”十三五“时期)
2 理论基础
2.1 地域分异规律
2.2 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理论
2.3 现代地域功能理论
2.4 生态环境功能理论
2.5 自然资源产权与生态环境产权理论
3 主要技术进展
3.1 生态环境要素区划技术
3.2 生态环境功能评价技术
3.3 生态环境空间评价技术
3.4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
3.5 空间管理技术应用
4 分区政策进展
4.1 水环境管理领域
4.2 大气环境管理领域
4.3 土壤环境管理领域
4.4 自然生态管理领域
5 发展趋势与建议
相关资料
-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文集 2021 杜祥琬,王金南主编 2021年版
- 中国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2019 吴普特,史高领编 2021年版
- 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刘建明,张强,李晓东编 2021年版
- 新媒体生态文明教育论 王甲旬著 2022年版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路径与实践 张修玉,施晨逸,刘煜杰编 2022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0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2021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 2022年版
- 生态文明蓝皮书 四川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报告 2020 罗彬 2021年版
- 环境治理社会化的法治进路研究 李丹著 2020年版
-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 张文博著 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