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超临界水技术与原理
资料介绍
亚超临界水技术与原理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超临界状态通常指物质处在超过临界温度及临界压力以上,呈现不同于常规状态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物质属性。在该状态下,物质的黏度、介电常数、扩散系数和溶解能力等都会发生巨大改变。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分馏、化工合成、材料及聚合物合成、食品加工、制药和环境污染物控制等领域。
《亚超临界水技术与原理》系统阐述了亚/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脱氯等还原反应、气化过程、液化过程、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及催化剂合成、腐蚀及装备中试等相关内容。
《亚超临界水技术与原理》既可供材料、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1 绪论
1.1 物质的超临界状态
1.2 亚/超临界水
1.3 亚/超临界水的研究与运用
1.3.1 亚/超临界水氧化反应
1.3.2 超临界水气化过程
1.3.3 液化过程(liquefaction)
1.3.4 有机合成反应及催化剂合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2 亚/超临界水特性、体系作用
2.1 亚/超临界水物理化学特性
2.1.1 密度
2.1.2 氢键
2.1.3 介电常数
2.1.4 离子积
2.1.5 溶解度
2.1.6 黏度
2.1.7 扩散系数
2.2 热力学特性
2.2.1 热力学计算基础
2.2.2 亚/超临界水体系下的自热过程
2.3 亚/超临界水反应作用
2.3.1 反应物
2.3.2 媒介传质作用
2.3.3 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3 亚/超临界水运用于污染控制
3.1 亚/超临界水氧化
3.1.1 不同物质的亚/超临界水氧化
3.1.2 亚/超临界水催化氧化
3.2 亚/超临界水还原
3.2.1 脱氯
3.2.2 脱杂
参考文献
4 亚/超临界水气化(SCWG)
4.1 木质素、纤维素的SCWG
4.1.1 工艺参数的影响
4.1.2 纤维素、木质素的气化机理与动力学
4.1.3 催化剂作用
4.2 藻类的气化
4.2.1 藻的气化过程
4.2.2 藻的气化动力学
4.2.3 藻催化气化
4.3 典型化合物气化
4.3.1 葡萄糖
4.3.2 苯酚(部分氧化技术与机理)
4.4 其他废水、废物的气化
参考文献
5 亚/超临界水液化与油升级
5.1 水热液化
5.1.1 木质纤维素的水热液化
5.1.2 水生生物质的水热液化
5.1.3 煤的水热液化
5.1.4 蛋白质的水热液化
5.1.5 聚合物的水热液化
5.1.6 亚/超临界水催化液化技术展望
5.2 液化油的水热改质升级
5.2.1 生物油的性质
5.2.2 重质燃料水热改质
5.2.3 生物油的催化升级
5.2.4 模型化合物的催化升级
5.2.5 催化剂失活的原因
参考文献
6 亚/超临界水中有机化学反应及催化剂合成
6.1 有机化学反应
6.1.1 脱氢/加氢
6.1.2 C-C键加成
6.1.3 脱水/加水
6.1.4 水解
6.1.5 解聚
6.2 超临界水热合成
参考文献
7 设备与中试
7.1 超临界相关设备
7.2 设备腐蚀与盐析
参考文献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超临界状态通常指物质处在超过临界温度及临界压力以上,呈现不同于常规状态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物质属性。在该状态下,物质的黏度、介电常数、扩散系数和溶解能力等都会发生巨大改变。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分馏、化工合成、材料及聚合物合成、食品加工、制药和环境污染物控制等领域。
《亚超临界水技术与原理》系统阐述了亚/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脱氯等还原反应、气化过程、液化过程、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及催化剂合成、腐蚀及装备中试等相关内容。
《亚超临界水技术与原理》既可供材料、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1 绪论
1.1 物质的超临界状态
1.2 亚/超临界水
1.3 亚/超临界水的研究与运用
1.3.1 亚/超临界水氧化反应
1.3.2 超临界水气化过程
1.3.3 液化过程(liquefaction)
1.3.4 有机合成反应及催化剂合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2 亚/超临界水特性、体系作用
2.1 亚/超临界水物理化学特性
2.1.1 密度
2.1.2 氢键
2.1.3 介电常数
2.1.4 离子积
2.1.5 溶解度
2.1.6 黏度
2.1.7 扩散系数
2.2 热力学特性
2.2.1 热力学计算基础
2.2.2 亚/超临界水体系下的自热过程
2.3 亚/超临界水反应作用
2.3.1 反应物
2.3.2 媒介传质作用
2.3.3 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3 亚/超临界水运用于污染控制
3.1 亚/超临界水氧化
3.1.1 不同物质的亚/超临界水氧化
3.1.2 亚/超临界水催化氧化
3.2 亚/超临界水还原
3.2.1 脱氯
3.2.2 脱杂
参考文献
4 亚/超临界水气化(SCWG)
4.1 木质素、纤维素的SCWG
4.1.1 工艺参数的影响
4.1.2 纤维素、木质素的气化机理与动力学
4.1.3 催化剂作用
4.2 藻类的气化
4.2.1 藻的气化过程
4.2.2 藻的气化动力学
4.2.3 藻催化气化
4.3 典型化合物气化
4.3.1 葡萄糖
4.3.2 苯酚(部分氧化技术与机理)
4.4 其他废水、废物的气化
参考文献
5 亚/超临界水液化与油升级
5.1 水热液化
5.1.1 木质纤维素的水热液化
5.1.2 水生生物质的水热液化
5.1.3 煤的水热液化
5.1.4 蛋白质的水热液化
5.1.5 聚合物的水热液化
5.1.6 亚/超临界水催化液化技术展望
5.2 液化油的水热改质升级
5.2.1 生物油的性质
5.2.2 重质燃料水热改质
5.2.3 生物油的催化升级
5.2.4 模型化合物的催化升级
5.2.5 催化剂失活的原因
参考文献
6 亚/超临界水中有机化学反应及催化剂合成
6.1 有机化学反应
6.1.1 脱氢/加氢
6.1.2 C-C键加成
6.1.3 脱水/加水
6.1.4 水解
6.1.5 解聚
6.2 超临界水热合成
参考文献
7 设备与中试
7.1 超临界相关设备
7.2 设备腐蚀与盐析
参考文献
相关资料
-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文集 2021 杜祥琬,王金南主编 2021年版
- 中国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2019 吴普特,史高领编 2021年版
- 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刘建明,张强,李晓东编 2021年版
- 新媒体生态文明教育论 王甲旬著 2022年版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路径与实践 张修玉,施晨逸,刘煜杰编 2022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0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2021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 2022年版
- 生态文明蓝皮书 四川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报告 2020 罗彬 2021年版
- 环境治理社会化的法治进路研究 李丹著 2020年版
-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 张文博著 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