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生态水力半径模型及其应用
资料介绍
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生态水力半径模型及其应用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生态水力半径模型及其应用》是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坝址下游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水河流下游河道水力几何形态分析、河道内径流补给来源分析、河道内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径流序列的分形特征及其趋势分析、生态水力半径模型及其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等,形成了一套河流系统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的模型计算系统,反映了目前我国河流生态系统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的最新研究成果。《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生态水力半径模型及其应用》可供水利(水务)、水文水资源、永生态、水环境等规划设计与科研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采用的方法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调水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小结
第3章 调水河流下游河道水力几何形态分析
3.1 概述
3.2 横断面水力几何关系
3.3 沿程水力几何形态关系变化规律
3.4 横断面特点
3.5 断面河相关系
3.6 河道横向稳定性
3.7 小结
第4章 调水河流径流补给来源的初步分析
4.1 概述
4.2 灰色系统理论
4.3 同位素水文学方法
4.4 调水河流径流补给来源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调水河流河道内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概述
5.2 数据资料
5.3 研究方法
5.4 泥渠河地表水资源的变化特征
5.5 气候因子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调水河流径流序列的分形特征及其趋势分析
6.1 概述
6.2 分形理论
6.3 数据资料
6.4 河流流量序列的分形特征分析
6.5 河流流量序列的趋势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介绍
7.1 水文学方法
7.2 水力学方法
7.3 栖息地方法
7.4 综合方法
7.5 小结
第8章 生态水力半径模型
8.1 基本概念
8.2 模型的构建
8.3 应用实例
8.4 小结
第9章 调水河流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及分析
9.1 断面的选择
9.2 典型年的选取及数据资料准备
9.3 Tennant法
9.4 湿周法
9.5 生态水力半径模型
9.6 输沙需水量的计算
9.7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生态水力半径模型及其应用》是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坝址下游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水河流下游河道水力几何形态分析、河道内径流补给来源分析、河道内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径流序列的分形特征及其趋势分析、生态水力半径模型及其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等,形成了一套河流系统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的模型计算系统,反映了目前我国河流生态系统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的最新研究成果。《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生态水力半径模型及其应用》可供水利(水务)、水文水资源、永生态、水环境等规划设计与科研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采用的方法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调水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小结
第3章 调水河流下游河道水力几何形态分析
3.1 概述
3.2 横断面水力几何关系
3.3 沿程水力几何形态关系变化规律
3.4 横断面特点
3.5 断面河相关系
3.6 河道横向稳定性
3.7 小结
第4章 调水河流径流补给来源的初步分析
4.1 概述
4.2 灰色系统理论
4.3 同位素水文学方法
4.4 调水河流径流补给来源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调水河流河道内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概述
5.2 数据资料
5.3 研究方法
5.4 泥渠河地表水资源的变化特征
5.5 气候因子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调水河流径流序列的分形特征及其趋势分析
6.1 概述
6.2 分形理论
6.3 数据资料
6.4 河流流量序列的分形特征分析
6.5 河流流量序列的趋势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介绍
7.1 水文学方法
7.2 水力学方法
7.3 栖息地方法
7.4 综合方法
7.5 小结
第8章 生态水力半径模型
8.1 基本概念
8.2 模型的构建
8.3 应用实例
8.4 小结
第9章 调水河流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及分析
9.1 断面的选择
9.2 典型年的选取及数据资料准备
9.3 Tennant法
9.4 湿周法
9.5 生态水力半径模型
9.6 输沙需水量的计算
9.7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相关资料
-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文集 2021 杜祥琬,王金南主编 2021年版
- 中国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2019 吴普特,史高领编 2021年版
- 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刘建明,张强,李晓东编 2021年版
- 新媒体生态文明教育论 王甲旬著 2022年版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路径与实践 张修玉,施晨逸,刘煜杰编 2022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0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2021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 2022年版
- 生态文明蓝皮书 四川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报告 2020 罗彬 2021年版
- 环境治理社会化的法治进路研究 李丹著 2020年版
-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 张文博著 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