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资料介绍
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研究》编著者白世秀。《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以生态效率评价研究为中心,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在就生态效率的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基础上,针对黑龙江省所辖13市地在2005~2009年问的生态效率绩效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区域生态效率提高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如下部分:①生态效率评价理论分析与框架构建;②生态效率评价方法及评价逻辑研究;③黑龙江省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④基于全要素视角的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⑤基于偏要素视角的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⑥提升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的路径分析。本书对黑龙江省两型社会和生态大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而全要素和偏要素相结合的方法不论对国家宏观层面或是企业微观层面的生态效率的评价研究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也适于其它经济管理专业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参考借鉴。
目录
序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生态效率的概念研究
1.2.2 生态效率的理论研究
1.2.3 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1.2.4 生态效率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结构
2 生态效率评价理论分析与框架构建
2.1 生态效率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分析
2.1.1 效率的内涵
2.1.2 生态效率的内涵
2.1.3 生态效率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
2.2 生态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分析
2.2.1 效率与公平理论
2.2.2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3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
2.3 生态效率评价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2.3.1 生态效率评价主体
2.3.2 生态效率评价客体
2.3.3 生态效率评价目标
2.3.4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
2.3.5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
2.3.6 生态效率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3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及评价逻辑
3.1 常用生态效率评价方法比较
3.2 基于全要素视角的生态效率测度
3.2.1 基于DEA的生态效率测度
3.2.2 基于MPI的生态效率测度
3.3 基于偏要素视角的生态效率测度
3.3.1 偏要素生态效率界定
3.3.2 基于DEA的偏要素生态效率测度
3.3.3 基于MPI的偏要素生态效率测度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
4.1 黑龙江省经济、资源及环境现状分析
4.1.1 经济发展现状
4.1.2 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
4.1.3 环境现状
4.2 黑龙江省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4.2.1 生态效率评价的特殊性
4.2.2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4.2.3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3 黑龙江省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选择
4.3.1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相关文献
4.3.2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全要素视角的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
5.1 样本数据选取和描述统计分析
5.1.1 样本数据选取
5.1.2 样本数据统计描述分析
5.2 基于DEA的黑龙江省静态生态效率分析
5.2.1 基于.DEA-CCR的生态效率分析.
5.2.2 基于:DEA-BCC的生态效率分析
5.2.3 基于DEA的规模效率分析
5.2.4 各种要素投入的敏感性分析
5.3 基于MPI的黑龙江省动态生态效率分析
5.3.1 基于MPI的黑龙江省整体动态生态效率分析
5.3.2 基于MPI的黑龙江省各市地动态生态效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偏要素视角的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
6.1 基于PFE的黑龙江省静态偏要素生态效率分析
6.1.1 黑龙江省各市地偏要素生态效率整体分析
6.1.2 技术无效地区的偏要素生态效率分析
6.2 基于PFEPI的动态偏要素生态效率分析
6.2.1 废水PFEPI动态变化分析
6.2.2 废气PFEPI动态变化分析
6.2.3 固废PFEPI动态变化分析
6.2.4 劳动力PFEPI动态变化分析
6.2.5 单位GDP能耗PFEPI:动态变化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提升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的路径分析
7.1 基于企业层面的提升路径
7.1.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7.1.2 推行清洁生产
7.1.3 实施绿色制造
7.1.4 建立生态化的管理机制
7.2 基于产业结构层面的提升路径
7.2.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7.2.2 合理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7.2.3 构建生态产业链
7.2.4 开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体系
7.2.5 建立产业技术绿色支撑体系
7.3 基于政府层面的提升路径
7.3.1 建立环境税收政策体系
7.3.2 加大环保产业的财政投入
7.3.3 完善资源管理体制
7.3.4 建立区域生态效率评价考核制度
7.3.5 建立区域生态效率的创新管理机制
7.4 基于公众参与层面的提升路径
7.4.1 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7.4.2 培养绿色消费观
7.5 本章小结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研究》编著者白世秀。《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以生态效率评价研究为中心,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在就生态效率的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基础上,针对黑龙江省所辖13市地在2005~2009年问的生态效率绩效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区域生态效率提高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如下部分:①生态效率评价理论分析与框架构建;②生态效率评价方法及评价逻辑研究;③黑龙江省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④基于全要素视角的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⑤基于偏要素视角的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⑥提升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的路径分析。本书对黑龙江省两型社会和生态大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而全要素和偏要素相结合的方法不论对国家宏观层面或是企业微观层面的生态效率的评价研究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也适于其它经济管理专业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参考借鉴。
目录
序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生态效率的概念研究
1.2.2 生态效率的理论研究
1.2.3 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1.2.4 生态效率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结构
2 生态效率评价理论分析与框架构建
2.1 生态效率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分析
2.1.1 效率的内涵
2.1.2 生态效率的内涵
2.1.3 生态效率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
2.2 生态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分析
2.2.1 效率与公平理论
2.2.2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3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
2.3 生态效率评价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2.3.1 生态效率评价主体
2.3.2 生态效率评价客体
2.3.3 生态效率评价目标
2.3.4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
2.3.5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
2.3.6 生态效率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3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及评价逻辑
3.1 常用生态效率评价方法比较
3.2 基于全要素视角的生态效率测度
3.2.1 基于DEA的生态效率测度
3.2.2 基于MPI的生态效率测度
3.3 基于偏要素视角的生态效率测度
3.3.1 偏要素生态效率界定
3.3.2 基于DEA的偏要素生态效率测度
3.3.3 基于MPI的偏要素生态效率测度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
4.1 黑龙江省经济、资源及环境现状分析
4.1.1 经济发展现状
4.1.2 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
4.1.3 环境现状
4.2 黑龙江省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4.2.1 生态效率评价的特殊性
4.2.2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4.2.3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3 黑龙江省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选择
4.3.1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相关文献
4.3.2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全要素视角的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
5.1 样本数据选取和描述统计分析
5.1.1 样本数据选取
5.1.2 样本数据统计描述分析
5.2 基于DEA的黑龙江省静态生态效率分析
5.2.1 基于.DEA-CCR的生态效率分析.
5.2.2 基于:DEA-BCC的生态效率分析
5.2.3 基于DEA的规模效率分析
5.2.4 各种要素投入的敏感性分析
5.3 基于MPI的黑龙江省动态生态效率分析
5.3.1 基于MPI的黑龙江省整体动态生态效率分析
5.3.2 基于MPI的黑龙江省各市地动态生态效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偏要素视角的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
6.1 基于PFE的黑龙江省静态偏要素生态效率分析
6.1.1 黑龙江省各市地偏要素生态效率整体分析
6.1.2 技术无效地区的偏要素生态效率分析
6.2 基于PFEPI的动态偏要素生态效率分析
6.2.1 废水PFEPI动态变化分析
6.2.2 废气PFEPI动态变化分析
6.2.3 固废PFEPI动态变化分析
6.2.4 劳动力PFEPI动态变化分析
6.2.5 单位GDP能耗PFEPI:动态变化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提升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的路径分析
7.1 基于企业层面的提升路径
7.1.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7.1.2 推行清洁生产
7.1.3 实施绿色制造
7.1.4 建立生态化的管理机制
7.2 基于产业结构层面的提升路径
7.2.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7.2.2 合理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7.2.3 构建生态产业链
7.2.4 开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体系
7.2.5 建立产业技术绿色支撑体系
7.3 基于政府层面的提升路径
7.3.1 建立环境税收政策体系
7.3.2 加大环保产业的财政投入
7.3.3 完善资源管理体制
7.3.4 建立区域生态效率评价考核制度
7.3.5 建立区域生态效率的创新管理机制
7.4 基于公众参与层面的提升路径
7.4.1 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7.4.2 培养绿色消费观
7.5 本章小结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资料
-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文集 2021 杜祥琬,王金南主编 2021年版
- 中国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2019 吴普特,史高领编 2021年版
- 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刘建明,张强,李晓东编 2021年版
- 新媒体生态文明教育论 王甲旬著 2022年版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路径与实践 张修玉,施晨逸,刘煜杰编 2022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0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2021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 2022年版
- 生态文明蓝皮书 四川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报告 2020 罗彬 2021年版
- 环境治理社会化的法治进路研究 李丹著 2020年版
-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 张文博著 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