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资料介绍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我国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余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跨区域跨流域调水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汉江供给了丹江口水库70%和渭河15亿m3/a的水量,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汉水流域生态补偿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意义重大,而且面临着补偿现状、补偿依据、补偿标准、补偿模式与补偿绩效等实践难题。本书围绕汉江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变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利益关系、体制与机制、路径系统、效益评价体系等展开;按照为什么要补偿?怎样补偿和补偿效应如何的逻辑思路进行研究。本研究对于政府的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汉水流域概况
第二节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
第三节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之警示
第二章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一节 汉江水源地及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
第三节 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议与对策的调查
第三章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生态补偿理论依据研究现状
第二节 自然资源视角下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生物共生性原理
第三节 经济学视角下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劳动价值论、外部性理论、资源所有权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视角下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环境正义的公平伦理观
第四章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
第二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利益客体
第三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环境机制
第五章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体制与机制
第一节 生态补偿体制与机制的内涵
第二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机制
第三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管理机制
第四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监督机制
第六章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路径系统
第一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观念路径
第二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产业路径
第三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支撑路径
第七章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效益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生态补偿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评价指标释义
第四节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选择
第五节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过程
第六节 小结
附录1 我国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汇总表
附录2 我国部分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法规、政策条款解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我国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余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跨区域跨流域调水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汉江供给了丹江口水库70%和渭河15亿m3/a的水量,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汉水流域生态补偿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意义重大,而且面临着补偿现状、补偿依据、补偿标准、补偿模式与补偿绩效等实践难题。本书围绕汉江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变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利益关系、体制与机制、路径系统、效益评价体系等展开;按照为什么要补偿?怎样补偿和补偿效应如何的逻辑思路进行研究。本研究对于政府的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汉水流域概况
第二节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
第三节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之警示
第二章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一节 汉江水源地及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
第三节 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议与对策的调查
第三章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生态补偿理论依据研究现状
第二节 自然资源视角下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生物共生性原理
第三节 经济学视角下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劳动价值论、外部性理论、资源所有权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视角下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环境正义的公平伦理观
第四章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
第二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利益客体
第三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环境机制
第五章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体制与机制
第一节 生态补偿体制与机制的内涵
第二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机制
第三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管理机制
第四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监督机制
第六章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路径系统
第一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观念路径
第二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产业路径
第三节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的支撑路径
第七章 汉水流域生态补偿效益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生态补偿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评价指标释义
第四节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选择
第五节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过程
第六节 小结
附录1 我国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汇总表
附录2 我国部分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法规、政策条款解析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资料
-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文集 2021 杜祥琬,王金南主编 2021年版
- 中国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2019 吴普特,史高领编 2021年版
- 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刘建明,张强,李晓东编 2021年版
- 新媒体生态文明教育论 王甲旬著 2022年版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路径与实践 张修玉,施晨逸,刘煜杰编 2022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0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2021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 2022年版
- 生态文明蓝皮书 四川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报告 2020 罗彬 2021年版
- 环境治理社会化的法治进路研究 李丹著 2020年版
-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 张文博著 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