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驱油机制 姚俊,王飞,马挺等 著 2019年版
资料介绍
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驱油机制
作者: 姚俊,王飞,马挺等 著
出版时间: 2019年版
内容简介
《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驱油机制》以极端油藏环境地作为科学研究切入点,系统阐述了油藏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微生物驱油机制。《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驱油机制》分为4章,内容涉及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发展背景、油藏微生物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驱油中的应用、油气同位素分析、原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原油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油藏功能微生物分子筛选、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注氧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和油藏甲烷转化技术研究等方面,丰富了微生物驱油技术理论,为解决贫油层或即将采空油层开采效率低的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的发展 1
1.1.1 微生物采油技术背景 2
1.1.2 微生物采油的分类 4
1.1.3 微生物采油的机制 6
1.1.4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要求 8
1.2 油藏微生物对油层的作用方式 11
1.2.1 微生物直接作用 11
1.2.2 微生物改变原油组成 11
1.2.3 微生物改变驱油环境 11
1.3 微生物驱油的影响因素 13
1.3.1 油藏地质条件的影响 14
1.3.2 油藏化学条件的影响 16
1.3.3 油藏营养物的影响 16
1.3.4 油藏本源微生物的影响 17
1.4 油藏微生物多样性 17
1.4.1 产甲烷菌 18
1.4.2 硫酸盐还原菌 19
1.4.3 发酵菌 20
1.4.4 硝酸盐还原菌 21
1.4.5 铁还原菌 21
1.5 原油降解功能基因多样性 22
1.5.1 烷烃羟化酶系统及其催化机理 23
1.5.2 膜结合烷烃羟化酶 25
1.5.3 细胞色素P450烷烃羟化酶 26
1.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驱油中的应用 27
1.6.1 基因文库分析 27
1.6.2 探针杂交技术 27
1.6.3 遗传指纹图谱分析 28
1.7 微生物驱油技术的优点 28
参考文献 29
第2章 油田油藏原油结构 37
2.1 油气同位素分析 37
2.1.1 油藏碳氢同位素分馏研究 37
2.1.2 油气同位素分布 38
2.1.3 同位素分馏技术的应用 39
2.2 原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43
2.2.1 油井采样点概述 43
2.2.2 原油总离子色谱图分析 45
2.2.3 原油组分及其降解分析 45
2.3 原油的生物标志物分析 49
2.3.1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 49
2.3.2 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50
2.3.3 原油的成熟度 53
第3章 油藏环境地微生物 55
3.1 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5
3.1.1 样品信息采集 55
3.1.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60
3.1.3 典型水驱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62
3.2 油藏功能微生物分子筛选 76
3.2.1 石油烃降解菌的培养 76
3.2.2 烷烃羟化酶基因兼并引物设计 76
3.2.3 功能微生物分子筛选 76
3.2.4 功能微生物降解十六烷实验 77
3.2.5 功能微生物能量代谢特征 78
3.2.6 研究结论 78
3.3 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 84
3.3.1 菌株的生长动力学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 84
3.3.2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鉴定 86
3.3.3 盐度、pH和温度对乳化性能的影响 86
3.3.4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表征 88
参考文献 90
第4章 先进的微生物驱油技术 92
4.1 注氧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 92
4.1.1 好氧微生物培养体系的建立 92
4.1.2 三类本源微生物对原油的好氧降解作用 93
4.1.3 油层深层本源微生物对原油的好氧降解潜能 95
4.1.4 原油好氧生物降解的代谢产物 100
4.1.5 盐度对好氧代谢的影响 102
4.2 油藏甲烷转化开采技术研究 110
4.2.1 油气同位素分析手段 110
4.2.2 原油的厌氧降解及产甲烷作用 111
彩图
作者: 姚俊,王飞,马挺等 著
出版时间: 2019年版
内容简介
《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驱油机制》以极端油藏环境地作为科学研究切入点,系统阐述了油藏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微生物驱油机制。《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驱油机制》分为4章,内容涉及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发展背景、油藏微生物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驱油中的应用、油气同位素分析、原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原油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油藏功能微生物分子筛选、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注氧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和油藏甲烷转化技术研究等方面,丰富了微生物驱油技术理论,为解决贫油层或即将采空油层开采效率低的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的发展 1
1.1.1 微生物采油技术背景 2
1.1.2 微生物采油的分类 4
1.1.3 微生物采油的机制 6
1.1.4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要求 8
1.2 油藏微生物对油层的作用方式 11
1.2.1 微生物直接作用 11
1.2.2 微生物改变原油组成 11
1.2.3 微生物改变驱油环境 11
1.3 微生物驱油的影响因素 13
1.3.1 油藏地质条件的影响 14
1.3.2 油藏化学条件的影响 16
1.3.3 油藏营养物的影响 16
1.3.4 油藏本源微生物的影响 17
1.4 油藏微生物多样性 17
1.4.1 产甲烷菌 18
1.4.2 硫酸盐还原菌 19
1.4.3 发酵菌 20
1.4.4 硝酸盐还原菌 21
1.4.5 铁还原菌 21
1.5 原油降解功能基因多样性 22
1.5.1 烷烃羟化酶系统及其催化机理 23
1.5.2 膜结合烷烃羟化酶 25
1.5.3 细胞色素P450烷烃羟化酶 26
1.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驱油中的应用 27
1.6.1 基因文库分析 27
1.6.2 探针杂交技术 27
1.6.3 遗传指纹图谱分析 28
1.7 微生物驱油技术的优点 28
参考文献 29
第2章 油田油藏原油结构 37
2.1 油气同位素分析 37
2.1.1 油藏碳氢同位素分馏研究 37
2.1.2 油气同位素分布 38
2.1.3 同位素分馏技术的应用 39
2.2 原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43
2.2.1 油井采样点概述 43
2.2.2 原油总离子色谱图分析 45
2.2.3 原油组分及其降解分析 45
2.3 原油的生物标志物分析 49
2.3.1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 49
2.3.2 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50
2.3.3 原油的成熟度 53
第3章 油藏环境地微生物 55
3.1 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5
3.1.1 样品信息采集 55
3.1.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60
3.1.3 典型水驱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62
3.2 油藏功能微生物分子筛选 76
3.2.1 石油烃降解菌的培养 76
3.2.2 烷烃羟化酶基因兼并引物设计 76
3.2.3 功能微生物分子筛选 76
3.2.4 功能微生物降解十六烷实验 77
3.2.5 功能微生物能量代谢特征 78
3.2.6 研究结论 78
3.3 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 84
3.3.1 菌株的生长动力学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 84
3.3.2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鉴定 86
3.3.3 盐度、pH和温度对乳化性能的影响 86
3.3.4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表征 88
参考文献 90
第4章 先进的微生物驱油技术 92
4.1 注氧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 92
4.1.1 好氧微生物培养体系的建立 92
4.1.2 三类本源微生物对原油的好氧降解作用 93
4.1.3 油层深层本源微生物对原油的好氧降解潜能 95
4.1.4 原油好氧生物降解的代谢产物 100
4.1.5 盐度对好氧代谢的影响 102
4.2 油藏甲烷转化开采技术研究 110
4.2.1 油气同位素分析手段 110
4.2.2 原油的厌氧降解及产甲烷作用 111
彩图
相关资料
-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文集 2021 杜祥琬,王金南主编 2021年版
- 中国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2019 吴普特,史高领编 2021年版
- 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刘建明,张强,李晓东编 2021年版
- 新媒体生态文明教育论 王甲旬著 2022年版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路径与实践 张修玉,施晨逸,刘煜杰编 2022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0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2021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 2022年版
- 生态文明蓝皮书 四川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报告 2020 罗彬 2021年版
- 环境治理社会化的法治进路研究 李丹著 2020年版
-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 张文博著 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