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4014-2025 湖泊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规范
资料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4014-2025《湖泊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规范》主要内容总结
一、适用范围
规范了湖泊蓄水型人工增雨的作业全流程要求,包括作业准备、监测预报、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及效益评价,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内以增加湖泊蓄水量为目标的人工增雨活动。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 GB/T 42989:界定人工影响天气术语。
- DB15/T 1567:规范地面燃烧炉增雨(雪)业务。
- DB15/T 2806:规定火箭作业点设置要求。
三、核心术语
- 湖泊蓄水型人工增雨:通过飞机或地面装备催化云层,增加湖泊蓄水量的活动。
- 湖泊流域:湖泊周边被山岭或堤坝包围的区域。
- 作业方案:包含作业方式、区域、时间、催化方式及剂量的详细计划。
- 合理性分析:评估作业时机、部位、催化剂使用的科学性。
- 效果评估:定量分析增雨量和影响范围。
- 效益评价: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综合评价增雨效益。
四、作业准备
- 目标区域确定:选定需增水的湖泊流域。
- 气候背景分析:
- 利用30年云降水数据,分析不同季节降水系统、云层移动速度及高度。
- 催化区域划定:
- 根据天气系统移向、催化剂扩散特性,确定催化作业区。
- 装备部署:
- 飞机:部署在邻近催化区的机场,考虑续航能力。
- 地面装备:火箭选址符合DB15/T 2806,地面燃烧炉符合DB15/T 1567。
五、监测预报与方案制定
- 监测预报流程:
- 周预报(1周):预测大气水循环及云水资源。
- 潜力预报(72小时):分析环流形势、云系结构,制定作业计划。
- 条件预报(48小时):细化云宏微观特征,形成作业预案。
- 实时预警(3小时):利用卫星、雷达等数据确定作业条件。
- 方案制定要点:
- 作业范围及时机:结合云系潜力、催化剂扩散范围精准计算。
- 装备选择:
- 层状云:飞机、火箭、地面燃烧炉。
- 对流云:火箭、地面燃烧炉。
- 山区迎风坡:优先地面燃烧炉。
- 作业高度:依据云层温度及催化剂作用温度窗确定。
- 催化方式:
- 暖云(温度>0℃):吸湿性催化剂(如盐粉)。
- 冷云(温度<0℃):冰核催化剂或致冷剂(如碘化银、液氮)。
- 方案模板:
- 飞机作业(附录A):含飞行区域、航线、催化剂类型等。
- 地面作业(附录B):表格化作业时段、方位角、用弹量等。
六、作业实施与调整
- 指挥与执行:
- 实时跟踪云系演变,确保催化覆盖目标流域。
- 动态调整:
- 遇特殊情况(如空域限制、天气突变),及时调整作业方案。
七、效果评估与效益评价
- 数据收集:
- 作业信息:作业时间、位置、催化剂用量等(作业后3小时内)。
- 观测资料:卫星、雷达、探空等数据(作业后24小时内)。
- 分析评估:
- 合理性分析:基于本地化指标评估作业科学性。
- 效果评估:定量分析增雨量及流域影响范围。
- 效益评价:
- 类型:过程性、季节性、长期效益。
- 维度:经济(水资源补充)、社会(抗旱能力)、生态(湖泊生态恢复)。
八、附录与参考文献
- 附录A/B:提供飞机和地面作业方案模板,标准化操作流程。
- 参考文献:包括QX/T 274(大型活动气象服务)和DB15/T 878(飞机增雨规范),扩展相关业务指导。
九、核心逻辑
- 全流程闭环管理:从前期气候分析、实时监测预报,到方案制定、作业实施,再到事后评估,形成完整闭环。
-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 基于云物理原理选择催化方式,结合本地气候特点。
- 强调数据驱动的动态调整,确保作业精准性。
- 多维度效益考量:不仅关注增雨量,还需综合评估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该标准为内蒙古湖泊蓄水型人工增雨提供了系统化、标准化的操作框架,确保作业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效益最大化。
相关资料
- DB15/T 933-2025 极端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雨量监测指标
- DB15/T 878-2025 飞机人工增雨(雪)业务规范
- DB15/T 712-2025 防雷安全重点单位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技术评价规范
- DB15/T 711-2025 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技术规范
- DB15/T 577-2025 太阳能资源计算与评估方法
- DB15/T 500.13-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3部分:综合管廊
- DB15/T 500.12-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2部分:空管设施
- DB15/T 500.11-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1部分:城市桥梁
- DB15/T 500.10-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0部分:城市照明设施
- DB15/T 5-2025 羊用半棚式塑料暖棚建筑使用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