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通信技术 [刘严,杨友林,丁硕等 编著] 2013年版
资料介绍
个人通信技术
作者:刘严,杨友林,丁硕等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个人通信技术》由刘严、杨友林、丁硕、胡斌、魏洪峰等人编著。《个人通信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个人通信概述;多址技术;无线通信基础;抗多径衰落技术;数字调制技术;蜂窝通信技术;蜂窝和PCS通信网;无线系统中的安全和加密;PCS和蜂窝系统的网络管;GSM蜂窝和PCS系统;CDMA蜂窝和PCS系统。
目录
第1章个人通信概述
1.1个人通信的基本概念
1.2无线个人通信的主要系统
1.2.1低功率系统
1.2.2数字蜂窝系统(DCS)
1.2.3移动卫星系统
1.2.4无线LAN/WAN
1.2.5无线用户环路
1.2.6专用移动无线电和寻呼系统
1.3无线个人通信的工作频段
1.3.1WARC—92的决定
1.3.2FCC的PCS频段规划
1.3.3现有系统标准的工作频段
1.4无线通信的历史背景
1.5无线通信的标准
1.6蜂窝通信的概念
1.6.1第一代蜂窝系统
1.6.2第二代蜂窝系统技术
1.7无绳电话(CordlessPhones)和电信点(Telepoint)系统
1.8基于第二代的PCS系统
1.9第三代系统
1.102G向3G的演进
1.10.1GSM向W.CDMA的演进策略
1.10.2IS—95向CDMA2000的演进策略
1.113G无线技术标准化
1.11.1标准化组织成立
1.11.23C提案
1.11.34G阶段
1.12三大主流技术标准的比较
1.13未来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1.13.1各标准(3GPP标准)
1.13.2WiMAX简介
第2章多址接入技术
2.1引言
2.2窄带信道化系统
2.2.1模拟信道化系统
2.2.2窄带数字信道化系统
2.3谱效率
2.3.1调制的谱效率
2.3.2多址谱效率
2.4宽带系统
2.5FDMA,TDMA和DS—CDMA的比较
2.6DS—CDMA系统的容量
第3章无线通信信道
3.1引言
3.2无线电波传播
3.3无线电波的多径特性
3.3.1短期衰落
3.3.2衰落速率和衰落深度
3.3.3电平通过率和平均衰落持续时间
3.3.4长期衰落
3.3.5时延扩展
3.3.6相干带宽
3.3.7符号间干扰
3.4通信信道的容量
3.5电波传播特性的测量与预测
3.6室外宏蜂窝传播模型
3.6.1Longley—Rice模型
3.6.2Durkin模型
3.6.3Okumura模型
3.6.4Hata模型
3.6.5LEE模型
3.7个人通信无线传播环境的分类
第4章抗衰落技术
4.1简介
4.2分集接收
4.3分集技术的分类
4.4显分集合成方法
4.5多径信号的分离和合并
4.5.1多径信号分离和合并的概念
4.5.2RAKE接收机
4.5.3高通RAKE接收机
4.6隐分集技术
4.6.1交织编码技术
4.6.2跳频技术
4.6.3直接扩频技术
4.7自适应均衡技术
第5章数字调制技术
5.1介绍
5.2基带信号
5.3调制技术
5.3.1振幅键控
5.3.2频移键控
5.3.3相移键控
5.3.4正交幅度调制
5.4调制问题
第6章蜂窝组网技术
6.1引言
6.2蜂窝系统
6.3正六角形小区的地理分布
6.4共道干扰比
6.5全向天线小区最坏情况蜂窝系统设计
6.6利用方向性天线来减小共道干扰
6.7七小区再用模式中的方向性天线影响
6.7.1三扇区情况
6.7.2六扇区情况
6.8小区分裂
6.9注册(登记)
6.10终端鉴权
6.11切换
6.12话务量与业务等级
6.12.1微小区话务量
6.12.2业务等级
第7章蜂窝和PCS通信网
7.1引言
7.2PCS参考模型
7.3PCS业务
7.3.1基本业务
7.3.2附加服务
7.4PCS的基本操作流程
7.4.1PS的一般操作
作者:刘严,杨友林,丁硕等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个人通信技术》由刘严、杨友林、丁硕、胡斌、魏洪峰等人编著。《个人通信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个人通信概述;多址技术;无线通信基础;抗多径衰落技术;数字调制技术;蜂窝通信技术;蜂窝和PCS通信网;无线系统中的安全和加密;PCS和蜂窝系统的网络管;GSM蜂窝和PCS系统;CDMA蜂窝和PCS系统。
目录
第1章个人通信概述
1.1个人通信的基本概念
1.2无线个人通信的主要系统
1.2.1低功率系统
1.2.2数字蜂窝系统(DCS)
1.2.3移动卫星系统
1.2.4无线LAN/WAN
1.2.5无线用户环路
1.2.6专用移动无线电和寻呼系统
1.3无线个人通信的工作频段
1.3.1WARC—92的决定
1.3.2FCC的PCS频段规划
1.3.3现有系统标准的工作频段
1.4无线通信的历史背景
1.5无线通信的标准
1.6蜂窝通信的概念
1.6.1第一代蜂窝系统
1.6.2第二代蜂窝系统技术
1.7无绳电话(CordlessPhones)和电信点(Telepoint)系统
1.8基于第二代的PCS系统
1.9第三代系统
1.102G向3G的演进
1.10.1GSM向W.CDMA的演进策略
1.10.2IS—95向CDMA2000的演进策略
1.113G无线技术标准化
1.11.1标准化组织成立
1.11.23C提案
1.11.34G阶段
1.12三大主流技术标准的比较
1.13未来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1.13.1各标准(3GPP标准)
1.13.2WiMAX简介
第2章多址接入技术
2.1引言
2.2窄带信道化系统
2.2.1模拟信道化系统
2.2.2窄带数字信道化系统
2.3谱效率
2.3.1调制的谱效率
2.3.2多址谱效率
2.4宽带系统
2.5FDMA,TDMA和DS—CDMA的比较
2.6DS—CDMA系统的容量
第3章无线通信信道
3.1引言
3.2无线电波传播
3.3无线电波的多径特性
3.3.1短期衰落
3.3.2衰落速率和衰落深度
3.3.3电平通过率和平均衰落持续时间
3.3.4长期衰落
3.3.5时延扩展
3.3.6相干带宽
3.3.7符号间干扰
3.4通信信道的容量
3.5电波传播特性的测量与预测
3.6室外宏蜂窝传播模型
3.6.1Longley—Rice模型
3.6.2Durkin模型
3.6.3Okumura模型
3.6.4Hata模型
3.6.5LEE模型
3.7个人通信无线传播环境的分类
第4章抗衰落技术
4.1简介
4.2分集接收
4.3分集技术的分类
4.4显分集合成方法
4.5多径信号的分离和合并
4.5.1多径信号分离和合并的概念
4.5.2RAKE接收机
4.5.3高通RAKE接收机
4.6隐分集技术
4.6.1交织编码技术
4.6.2跳频技术
4.6.3直接扩频技术
4.7自适应均衡技术
第5章数字调制技术
5.1介绍
5.2基带信号
5.3调制技术
5.3.1振幅键控
5.3.2频移键控
5.3.3相移键控
5.3.4正交幅度调制
5.4调制问题
第6章蜂窝组网技术
6.1引言
6.2蜂窝系统
6.3正六角形小区的地理分布
6.4共道干扰比
6.5全向天线小区最坏情况蜂窝系统设计
6.6利用方向性天线来减小共道干扰
6.7七小区再用模式中的方向性天线影响
6.7.1三扇区情况
6.7.2六扇区情况
6.8小区分裂
6.9注册(登记)
6.10终端鉴权
6.11切换
6.12话务量与业务等级
6.12.1微小区话务量
6.12.2业务等级
第7章蜂窝和PCS通信网
7.1引言
7.2PCS参考模型
7.3PCS业务
7.3.1基本业务
7.3.2附加服务
7.4PCS的基本操作流程
7.4.1PS的一般操作
相关资料
- 传输工程师手册 2020年版 魏雷 主编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5-2016版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卢山主编 2016年版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 中国原材料工业发展蓝皮书 2015-2016版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刘文强主编;肖劲松,王兴艳副主编 2016年版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蓝皮书 2015-2016版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刘文强主编;赵卫东副主编 2016年版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 2018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年版
- 专业建设与评估 电子信息类 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编 2007年版
- 无师自通系列书 万用表检测电子元器件 孙余凯,刘军中,吴鸣山等编著 2014年版
- 一目了然学电子元器件 张肜,郑全法编著 2019年版
- 《单片机原理·接口及应用》学习参考 徐光翔编 2003年版
-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实验实训规划教材 基于汇编与C语言的MCS-51单片机实践与学习指导 王菲责任编辑;(中国)程启明,徐进,黄云峰 2019年版